以「合作+流程」提升決策品質
內容概述與寫作風格
本書作者奧利維.席波尼(Oliver Sibony)是著名的麥肯錫公司的資深顧問,也是專門研究策略思維與流程的大學教授,她尤其專注在研究人類的各種偏誤,藉由減少偏誤的影響,以增進商業決策的品質。由於作者的背景兼具研究員和商業顧問,這一本正是集結學術的各種人性偏誤的研究,輔以大量的商業案例進行討論與分析,很有系統地匯結成一冊。
行為經濟學領域有許多專有學術名詞和大量研究,但是通常散落在各篇研究當中,而且只講研究的結果。《不當決策》很難能可貴地從商業的案例來分析各種人性偏誤,這些偏誤我們幾乎在職場上都曾經親身經歷過或者聽說過,因此讀起來特別有感,「對!真的是這樣!」、「我們公司也常幹這種事」、「每年預算會議不都這樣?」。
這些偏誤很難被自已察覺,因為有許多偏誤都來自於我們本身的認知系統或個人經驗,而在團體裡面的人們則也可能會受到群體迷思、資訊瀑布等力量的影響,而做出不良的決策。
相較於丹.艾瑞利(Dan Ariely)《不理性的力量》,都是作者親身設計的實驗與其過程來佐證論點,《不當決策》這本書大多是提出一個學術專有名詞,像是自利偏誤,然後提出多個商業實例或日常生活的現象作為佐證。雖然有理有據,不過也沒有太多驚喜。
寫作風格很學術
本書的寫作風格,也有很明顯的學術特徵,很多句子讀起來特別拗口,常常要多讀幾次才看得懂他要說什麼。例如,第一部的第8章其中一段:「相較於一般成員一開始的立場,群體最後得出的結論通常較為極端。同時,相較於沒有討論時,個別成員對群體結論會更有信心。」後面那句話我個人讀起來就是覺得語句很奇怪。
另外像是在講有限道德與自利偏誤那一章,「對自利偏誤的誤解,會使我們誤判受到自利偏誤影響的人;此外,我們會因此採用無效的措施去防範自利偏誤的影響」。
本書的寫作風格大概就像這樣,尤其是第一部,集結各種人性偏誤研究的〈九大陷阱〉,真的很像在讀一本學術論文書籍,表達方式不太像一般商管書籍那樣淺白易懂。
書籍重點與結構
本書要討論的重點,與利用別人的偏誤採取行銷活動的動機不同,例如相良奈美香《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不當決策》這本書是藉由認識我們自己的偏誤,來改善組織的決策。全書結構很嚴謹清晰,共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九大陷阱」。作者將零散的各種人性偏誤,很有系統化地分成五大類別,深入剖析這些偏誤如何影響我們的想法,讓我們產生謬論,進而影響決策的品質。這些偏誤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職場都很常遇見,只不過我們自己也不是很有意識地察覺到而已。所以席波尼先帶讀者一個一個認識這些偏誤,將我們記憶中那些經歷更加具體化。
第二部「如何做決定」一開始則在探討,知道這些偏誤之後,我們能主動察覺並且改善嗎?作者不這麼認為,因為許多研究都已經證實這一點。偏誤不是缺點,看到了可以立即改善;偏誤是一種我們自認為自己是主動做出決定,沒受到任何影響,實際上我們已經被自己的人生經驗、社會團體壓力、乃至於一開始看到的數字默默地影響了,只不過我們不自知。
因此,與其寄望自己或身邊的人來察覺這些偏誤,不如在組織裡面設計「合作 + 流程」的系統,讓這個系統提升我們的決策品質。例如書中的其中一個方法「檢核表」,看起來好像只不過在每一項作業重點前面的方格勾選,「無聊!把我們當小孩子嗎?這樣做有意義嗎?」但是太空人、機師,乃至投資大師查理.蒙格都在使用這個系統,足見這不是給小孩子打勾的作業遊戲而已。
第三部「決策建築師」深入探討了具體的實踐方法。「對話」一直是組織溝通的重點,很多組織成員都害怕進行真正的對話、害怕衝突,認為這種不和諧的氣氛可能會造成組織的崩潰,甚至可能遭受到報復。
但是作者指出,有許多研究證實,更多深入的對話,反而會讓組織成員更進一步了解彼此的想法,並且做出決議之後,會有更高的機會能讓成員更加投入共同的目標。
關於這一點我個人是存疑的,因為這還必須考慮到社會文化的問題,如果這些案例是發生在組織結構比較權威的亞洲傳統企業裡面的話,一樣適用嗎?至少作者的研究沒有做到這一點。
結論
席波尼的《不當決策》雖然在寫作上帶有濃厚的學術風格,但是嚴謹且有學術和實務的依據,並且進行系統化整理有助於我們了解這些偏誤在商業決策的影響。本書大部分篇幅著重在企業和組織層面的決策問題,書中也多次談到許多高階經理人的偏誤可能是受囿於個人的商業信譽、領導人的自尊和權威那樣的想法,看似膚淺,不過也是事實。
與其被個人或者組織內有力團體所影響,也許可以考慮書中建議的幾個決策方法,讓審慎設計過的系統取代傳統的決策方式,改善組織內對話的方式、重視合作與流程。這對於希望在複雜多變的商業環境中,做出更為健全決策的組織與經理人來說,都是很值得嘗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