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君 BackupKun

備份人生記憶的閱讀模組日誌

0%

荒木博行《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閱讀的真正價值

我們為什麼要閱讀封面

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從閱讀中得到解答以後,再將解答具體化

前言

話寫在前頭,《我們為什麼要閱讀》這本書並不是一本教學的書籍,不是在告訴讀者「你應該用什麼方法讀書」,也不是在說「閱讀對我們的人生有多大的幫助」這種宣教的內容;再加上這本書的結構很鬆散,它並不是遵循著闡述一個問題或概念時,應該要有前因後果或者 what、why、how,之類的架構書寫,這本書更像是隨意在跟讀者聊天,閱讀過程有點像是作者:『OK,我們今天來聊聊為什麼要閱讀這個議題,但是嘛…嗯…我盡量不要離題,大家也不要太拘謹』這樣的感覺。

但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啟發就是了。我只講這本書對我有用的部分,其他聊天的內容就留給未來的我,也許哪一天會跟書中所講的,記憶突然被攪拌,然後懸浮起來,變成一段新的發現與靈感。

閱讀書籍的意義

雖然現在學習的管道很多,例如 YouTube 或者 Podcast 等各種社群平台,很多原本要花數個小時甚至更多時間才能學到的知識,影音內容可以在短短幾分鐘就總結給觀眾看,影片又有更多的動畫等吸人眼球的效果,吸收知識的同時又像是在娛樂。

讀書相較之下就無聊許多,絕大多數就只是作者使用「文字」傳達思想給讀者而已,感官的刺激只剩下視覺和翻書時的手指觸覺了;但也由於這份無聊,因此讀書時的大腦更容易挪出更多思考的空間,也正是這個空間,讓我們在閱讀時可以充分地運用我們以往的經驗與想像力,解讀字裡行間的情境。

挑書的方法

作者荒木博行在這章節介紹他將書籍分類的三種方法:「發現問題」、「發現答案」、「既知提醒」。每一個類別在人生的各種階段有各自的用處,應客觀地調整自己的閱讀清單;例如,要盡快上手新的業務或職位的時候,可以多看「發現答案」之書,大量吸收這個領域的知識才是當務之急。而其他兩類的書籍能夠拓展自己的世界與認知,或者從不同視角看待原本熟悉的事物。

另外,不要太執著「閱讀量」,我們肯定都曾聽過或者看過「你一年讀多少書?」這樣的問題,許多人似乎把閱讀量看得很重要,或許是因為量變引起質變這樣的因素,或許是太多知識需要了解,或甚至是更膚淺的想和別人比較這種理由。

也許是因為現在資訊更新迭代地太快而引起的焦慮,但作者認為這三類書籍讀起來的燒腦程度可不相同,像是「發現問題」之書時常是涉及哲學這類可能會衝擊自己原本的世界觀、價值觀的書籍,這種目前看似沒用,但可以培養我們素養的書籍可能長期而言更有其必要。

有時候,放下效率至上的想法,慢慢閱讀並理解一本能為自己帶來嶄新思想的書籍,遠比反覆讀幾百本工具書還要有價值。

抽象化的能力

本章的重點著重在將具體的事物抽象化,提取出問題的本質之後去閱讀書籍,再從書中得到的抽象啟發給具體化,然後落實在實際層面。

以上的結論我也是反覆把這個章節讀了兩三次才大概知道作者想要表達什麼,沒辦法,作者在前言就已經說了:這本書的目的只要讓讀者產生「雖然能懂你想表達什麼,但具體來說該怎麼做? 」的疑問就好。

抽象,顧名思義,『 抽 』掉具體形象(『 象 』)的東西。也就是說,從具體的事物當中抽出相對獨立的各種屬性,抽象是與「具體、具象化、有形象、直覺」相對立的概念。

作者認為提高抽象化的能力對於理解書籍的內容很重要,要培養抽象化的能力,前提是要能夠將自己的「問題」抽象化。作者在這一部分舉的例子我覺得不是很清楚,但我認為作者說的抽象化跟其他商業與邏輯的書籍提到的,用公式將「問題拆解」是一樣的意思;我們可以用公式將一個問題的構成因素不斷拆解下去。

因此,必須能夠先知道自己的問題的實際本質是什麼,這樣才知道如何去找正確的書籍,並從中獲得啟發。若只是單純地從具體層面的問題,像是書中例子「讓主管接受我的提案的方法」,故事的主人翁可能會疏忽真正的問題是,自己根本沒有覺知到主管作為一個「人」的存在,進而忽視與他相互理解這種層面的問題,這麼一來,問題的方向可能就變成「人與人之間能否互相理解?」、「理解是什麼?」,這是完全不同層級的問題。

當我們將具體的問題抽象化,從閱讀中得到解答以後,再將解答具體化;也就是說,這個概念具體應該怎麼應用到我的生活解決問題。這樣才算是閱讀,也就是讀者必須經過一段思考的過程。

總結

如同一開始就先破題的,這本書的目的並不是要傳授讀書的方法、讀書的重要性這種有具體答案的著作,作者甚至在前言就已經先破題,這是一本更偏向在探討抽象程度的問題──如何與書相處。

「閱讀有用嗎?」相信是很多人的疑惑,讀那麼多書幹嘛?對生活有幫助嗎?

如果是以前的作者肯定會說一定有用,但是到了某一個階段之後,他似乎有新的體悟,認為閱讀是否有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因為閱讀的目的並不只是為了要找到什麼答案,而是要忘記閱讀是否有用。

當我們帶著具體的問題,尋求從書本找到具體答案(書本提供答案表示有用),並且不加思索就全盤接受作者提供的方法時,那麼還不如不要讀書。

但是絕大多數人就是有疑惑才會藉由看書尋求解答,如果看完書反而產生更多疑問,那為何要看書?這種想法基本沒錯,絕大多數的人也是屬於這種運用「積極感受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人;而本書作者荒木博行認為,有時候不要太急著解決問題,急欲尋求問題的頭腦無法空出空間讓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