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君 BackupKun

備份人生記憶的閱讀模組日誌

0%

Thomas Phelps《百倍獲利》:經過五十年的智慧淬煉

百倍獲利封面

買對並持有

前言

百倍獲利》原文書名是《100 to 1 in the Stock Market》,首次於 1972 年出版,作者 Thomas William Phelps(1902 - 1992) 的核心理念就如書封上所寫的「買對並持有」,裡面隱含的概念就是「可持續性,能夠持續數十年的成長」。

想要實現百倍以上的獲利,需要用心找到一間有成長潛力的好公司,並且買進他們的股票,作者認為買到對的股票比買進的時機更重要,接著就是許多長期價值投資人不厭其煩提到的關鍵字「耐心」,不管股市的風波,堅定地持有十年以上。

「百倍獲利」聽起來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就算這種事情並非不可能,那也是留給少數的幸運兒,但是作者在書中展示他大量的案例和長期研究資料,幸運女神帶來的機會不會只保留給少數幾家公司,也不會只來敲一兩次門,問題是你有足夠的能力辨識機會並且保持耐心嗎?

作者被認為是早期投入價值投資的前驅之一,這本書雖然初版已經是五十幾年前了,但有許多觀念和原則放到現在仍然有效。書中有許多大量且長期的研究成果,並且提供讀者許多有用的挑選方法,像是平均本益比、投資報酬率…等,而且是很深入的討論,不是三言兩語帶過然後要讀者照抄就好。這些數據的用處與利弊他都具有獨到的眼光解讀並且交代清楚。

但是本文並不會提這些數字怎麼計算、怎麼來的、怎麼用,這樣寫出來的篇幅會太長,寫這麼多還不如直接看書。

初期還有一件重要的事情

除了買對並持有這個關鍵理念之外,許多人忽略作者 Thomas Phelps 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初始條件,那就是初期的資金;根據作者所說,你最好能夠拿出一萬美元,最少是 1,000 美元(依據本書的出版日期來算,當時的 1,000 美元約等於現在的 7,300 美元),你連 1,000 美元也沒有?那抱歉,你沒有希望了(這是作者在書中說的,不是我)。

設想一下,假如你真的眼光獨到,或許再加上一些運氣,讓你找到千載難逢的百倍獲利的股票,但是你只拿得出一百美元買這支股票,並且後續不再投入任何資金,那你的獲利也無法讓你賺到可觀的財富。

不過考慮到《百倍獲利》成書的時代沒有定期定額的概念,而且從書籍內容來看,作者也不像是推崇賺取市場的平均報酬就心滿意足的人,因此對資金的議題就沒有更多地著墨,而且這也不是這本書最主要想探討的議題。

你能調整好心態嗎?

要在股票上賺錢,你必須要有「看見它們的遠見,購買它們的勇氣以及持有它們的耐心」。

挑選股票很重要,那當然!具有遠見能夠推估一間公司的潛能是一種難得的天賦,但是我們也要有一種認知,沒有任何一種投資機會是完美無瑕的,風險與機會是同時存在的。

許多人投資時過份地強調風險,作者沒說過風險不重要,而是要適度,過度地將目光放在規避風險,會讓自己錯過買進的機會。你不可能要求一個投資標的帶給你巨大的利潤,同時又不承擔任何一點風險,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事,為了規避風險而不買進,或者過早賣出這都算是一種風險。

作者在書中說到:「風險是追求資本利得投資的基本要素,要將其視為成本之一」。我們在挑選股票的時候,計算著企業的獲利能力、股東權益等各種未來的可能性和機率,卻時常忽略要去處理「不確定性」。所以投資這條路上,除了要能夠找到它們之外,還要有勇氣買入,然後不被市場的波動、各種消息給輕易地嚇跑,堅定地持有。當你前面的事情都做對,找到然後鼓起勇氣買進了,卻輕易地下車,後面的獲利真的就跟你無緣了。

如何處理不確定性?

對於長期價值投資者來說,儘管買的時間不如買對目標重要,但是這不代表投資者不在乎買進的價格,如果能讓自己取得更多的優勢,那又何樂而不為呢?因此,聰明的投資人會在情況對自己有利的時候才會進行投資,而這通常有兩種情形:
① 在別人還沒發現它的價值之前先一步找到(股價還沒上漲);
② 現在的價格低於它的價值(繼續下探的風險愈來愈低了)。

無論是哪一種,就是盡可能地獲取更大的安全邊際。這並不是一個絕對值,而是一種「相對的」概念,例如書中提到我們可以使用股票和債券的相對殖利率,或者股票和大盤指數的相對本益比。

然而,安全邊際的核心基礎是建立在這檔股票未來有增值的空間。你不會因為這檔股票很安全所以買進,而是因為這檔股票未來的盈餘和股利會增加,加上現在的價格相對來說很便宜才買進。

只有傻瓜,或許還有一些短期交易者,會在不考慮未來的情況下買進股票。

書中提供的一些判斷基準,像是相對價格、相對盈餘或者相對本益比這些相對價值的分析,都是基於過去和現在的數據計算出來的,雖然說過去的表現不能代表未來,但是它能提供我們一個基準點,讓我們基於這些數據進行潛在利潤的假設,而不至於像瞎子過河。

《百倍獲利》這本書中並沒有提到「安全邊際」這個詞,但是在一些講價值投資的書籍或文章裡,像是巴菲特常會提到。

股市的迷思

如同市場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一樣,股票也是一種商品,但是股市是一個很神奇的市場,人們會在價格上漲的時候湧入這間商店,然後在打折的時候爭先恐後地逃離。作者在書中提到了許多睿智的觀點,雖然內容有點拗口,大致上是在說股市裡的投資人很容易追高殺低。

  1. 想要展現一件東西的價值,最有用的方法就是用極為昂貴的價格來呈現,在那之前,大眾很難察覺到價值。
  2. 一檔股票在相對昂貴的時候,人們會認為這時候買是相對便宜的;但是當股價出現難得一見的打折行情時,人們很難相信它是便宜的。
  3. 股市很不尋常,吸引買家的方式就是提高商品的價格。

所以你要記得,當你篩選出要購買的股票,但是這檔股票離你認為(或者你計算出來)的合理價格還有一段距離,那麼你應該做的是保持耐心等待;耐心並不是買進持有之後才需要的品德,買進之前也都需要耐心。

當你在一個合理甚至便宜的價格買進,就算不是最低價,你也不會因此而心慌;如果你能計算出這檔股票的價值,你會知道目前的價格是市場的心理情緒反應還是公司情勢轉變所造成的。

對未來的假設能力

基於上述所說,我們雖然能夠從一些現有的資料計算出一間公司的盈利能力、投資報酬率等數據輔助我們判斷,但那也都是過去式,哪怕是昨天才公布的財報數字也是過去的表現了,但是投資這件事是在對未來進行賭注,所以我們對於自己投資的事業還必須要有一些想像力,不是天馬行空的臆想,而是有所根據的假設。

這個假設的能力可能來自於你的專業或者經驗、你對這個產業的了解,你對這間公司管理和財務能力的認識…等,而具有翻到百倍以上獲利的公司,通常都是一項新技術/新能源/新產品,一個成熟老練的市場或產品,帶給我們的也許只是穩定的利潤而已,想要有百倍以上的潛力其實是相當有難度的,所以我們需要對這個還沒發生的未來進行實證的推估。

如果你能預測解決方案,那麼人類的每一個問題都是一個投資機會。

例如當汽車剛被發明出來的那個年代,許多人還習慣使用馬匹,而你如果眼光獨到,並且認為這種機械馬匹未來將完全取代載貨載客的需求;又例如當下,人們認為食物就是該現做,並且熱騰騰地端到顧客的餐桌上,沒人想吃冷凍食品,但是你預見工業化社會愈來愈要求效率,人們沒有太多時間等待製作食物的時間,會有愈來愈多人將需求轉移到即食食品,市場規模會與日俱增。又或者現在正在發生的人工智慧 AI 時代,你能提前別人幾步預見未來,那就是你找到獲利百倍的優勢。

某一個產業或者新技術,如果你自己做完功課甚至找人解釋給你聽之後,你還是無法了解它的產業特性、價值、成長性…,你甚至無法具體地想像這間公司會有什麼未來,那麼你最好不要投資這間公司。這就像是華倫.巴菲特和他的合夥人查理.蒙格常在說的「能力圈」理論,他們投資有一個原則,就是不碰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東西,你不能進行一場如同瞎子過河的投資行為。

結語

本書的篇幅很多很長,感覺作者想要將他畢生的研究和見解鉅細彌遺地和世界所有人分享,讀這本書你可以感受到 Thomas Phelps 對於這本書的熱情與獨到見解,但是前半段在講各種研究、數據、表格的時候是真的蠻乏味的,而且中文翻譯的品質不太好,有些字句要看過好幾次才懂他要說什麼,有些則是直接字面照翻,例如「缺少」數據竟然翻譯成數據缺席。

作者在書中沒有談,但是關於風險這部分我想在最後做補充。

與其擔心你做了許多功課之後找到的幾檔股票的風險高不高,到底能不能讓你賺錢(長期而言),我認為,更重要的是你有沒有足夠保護自己的本錢。

你拿出來投資的一萬美元是閒置的資金還是 all in 壓身家,這會讓你的心態有很大的不同。如果你的資金是你的所有,甚至是僅有,那麼你承受的風險其實不是來自這檔股票,而是你的資產配置,市場上隨便一個風吹草動都能讓你膽戰心驚,賺一點就想跑、虧一點就心態崩潰。

長期投資的確需要耐心,與其違背我們天生想要規避風險的人性,逼迫自己要堅持下去但是坐立難安,倒不如存夠一筆資金,而且最好是讓自己能夠心平氣和的閒置資金,讓你的安全邊際夠大,這樣子堅持這件事就不會太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