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一種體驗,且讀書會讓人生更有深度
前言
《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在封面就直接破題作者齋藤孝想藉由這本書傳達的主張:
讀書最大的目的不在吸收知識,而是「體驗」
網路的資訊很龐大且易於取得,但也容易在閱讀的過程中被其他新鮮有趣的東西吸引眼球,使得注意力無法集中;再者,網路資訊的來源很雜亂,任何人都可以提供內容,要一一確定提供者的背景與專業能力是一件需要花費大量心力的事情。出版書籍則不同,在書籍出版之前,出版社就已經先鑑別過作者的專業能力了,至少可以幫助讀者篩選掉來源問題這件事。
更何況網路公司會基於自身的利益(例如廣告收益),而藉由演算法提供他們認為使用者感興趣的內容,即使內容是你正欲搜尋了解的,但網頁裡面的廣告、彈跳視窗都一再地干擾閱讀的過程,使得注意力下降。
作為使用網路的「消費者」,一切的行為看似都是自主選擇的,自己握有主動權,但其實背後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由網路公司、行銷公司的計算所干擾。
再者,在網路上閱讀文章的經驗,往往都停留在表層,也許「瀏覽」搜尋結果的前幾項過後就覺得自己已經知道了,便不再深入閱讀,因此腦中的知識很常流於片段化、零碎的內容散落在記憶當中,甚至根本也沒記住。簡而言之,就是不夠深入。
讀書可以提升認知與深度
齋藤孝認為,閱讀書籍可以體驗其他人的人生,可以透過他人的視角認識世界,引發不一樣的思考。重複進行不同主題、不同作品的閱讀,隨著閱讀的數量增加,等達到某個階段之後,這樣「廣泛且深入」的閱讀會在某一天,將記憶在腦中那些原本猶如獨立島嶼的知識「點」,連結成一個面,讓我們隨意取用。
隨著知識量的增加,當面對新的事物的時候,也能快速地從中找到跟其他事物的關聯性,愈來愈能融會貫通,加快我們理解新事物,並內化成知識的速度。
知識的增長可以鍛鍊我們的大腦,不僅連結我們腦中的知識,更可以培養我們的認知力。認知力的深淺會影響到我們理解事物的程度,進而影響溝通、做事、閱讀等的表現。
回想一下你在職場上是否曾遇過這樣的事:主管交辦一件事給不同的人,有人交出符合甚至超乎預期的成果,而有些人的成果卻差強人意甚至搞不清楚狀況。這就是認知力的差異,認知力高的人能夠快速理解對方真正的意圖。
我們對事物的深刻認知會更加深『還有很多事情值得去探究』的體會,因而對許多事物仍抱持著驚奇而想要繼續探索的心情,進而使自己的人生與思想更有深度。
作者齋藤孝所說的深度是掌握事物的本質,並且理解、內化成自己的一部分,也就是「素養」。作者有感於現代人不是不讀書就是只專精於自己的專業領域內的事,對於專業以外的事物知之甚少。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豐富的素養,即是在於一個人在專業之外的知識層次有多深刻。
例如書中提到古代希臘的「博雅教育」就是為了跳脫因偏見、習慣的束縛,而必須具備廣泛且實踐性的知識,也就是要培養全人式、綜合式的文化素養,這觀念近似於現代大學裡的通識課程(只是我們好像都把通識課當作營養學分…)。
思考能刺激更進一步的整合
以上談到的認知力、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質,最基本的就是要思考。思考的方式很多,書中也介紹了幾種方式,而我認為要深入思考的最好方式是「對話」,喜歡利用對話深化思考的代表性人物即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當我們要把讀過的一本書說給別人聽的時候,大腦就已經在思考要說什麼了。
對話的過程中,對方可能會提問,可能不了解你正在說什麼,甚至可能會提出與自己完全不同的見解,這時候就會進一步加深思考。
對話不是背誦書中內容給對方聽,而是一個需要經過消化、整合才有辦法表達出來,如果對書籍的內容只是粗淺的認識,那也不足以進行深度的對話,不夠深入的對話就無法引起更深入的思考,愈深度的思考愈能讓我們將新的知識與觀點和腦中既有的知識觀點進行整合,進而產生新的思維。
閱讀是一個人生的養成
齋藤孝認為讀書對於培養人格是非常有用的,人格不僅是一個人的性格,知識、思想與情感等因素綜合而成的狀態才是一個人特有的性質。因此,較之於商業傷的成功勝敗,文學是屬於不同層次的東西,那些跨越時代的經典作品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止於作者對文字的運用、角色的編排引人入勝,更深層原因的是因為這些作品具有適用於所有時代的普遍性。
跨越時代的普遍性並不是普通,而是經過深刻的體會與認知之後,得以淬煉出來的事物。話語具有力量。作者建議,如果讀書時突然被某句話打動,不妨將那句話收藏起來當做自己的名言佳句,這些名言也許會在未來人生的某一個時刻幫助到自己。
所以將這些打動自己的名言唸出聲音來,或者記在筆記本上隨時提醒自己,讓它徹底成為自己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