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君 BackupKun

備份人生記憶的閱讀模組日誌

0%

相良奈美香《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分析人類的決策機制

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封面

洞悉消費者心理才是最強的武器

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消費行為

你發生過計劃好要買的東西或者旅遊行程,卻不小心超出原本的預算嗎?你曾經短影片一個接著一個看個不停,幾個小時之後懊悔今天什麼事都沒做成?你常常下定決心要吃得健康養好身材,卻總是在下班後隨便買個高熱量的晚餐隨便吃吃就好?

如果你曾經發生這樣的事情,別難過,因為也有許多人中這樣的招,這是因為我們意志力不堅定嗎?還是外面的誘惑太吸引人?

其實都有可能喔!但你有沒有想過,你做的這些事情、消費的每一個產品/服務,都是企業精心設計的?有愈來愈多公司懂得利用人類一些微妙的心理和認知,設計一套能讓消費者不知不覺中買單的商業模式。

例如,大家都知道 iPhone 每次推出新手機一定都會有好幾種容量的手機,價格從高到低都有,而賣最好的通常都是中間那一個選項;又或者是「一部電影 10 個小時一次看不完,但是把它切成 10 個一小時的影片就能在一個晚上看完」,這些就是在利用人類的心理認知來達成企業的目的。

行為經濟學 = 經濟學 + 心理學

傳統的經濟學總是假設消費者是理性的,他們會在理性的情況下做出最理性和合乎個人利益的決策,以達到個人的最佳化。雖然每個人做的決策不同,但是最終會在總體經濟上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

但是人類哪有真的那麼理性,不然爆預算的衝動購物哪裡來的?應該嚴格控制飲食,最後卻大吃高糖高熱量的甜食怎麼會發生?每一個行為的決策背後一定有它的原因,行為經濟學簡單地說就是加入心理學,分析「人類不理性的決策機制」。 因此,分析「人類行為」,就是分析「不理性的決策機制」。這就是行為經濟學的本質。

關於人類的不理性,其中最有名的一項實驗就是賽勒的「心理帳戶」。一樣的十美元照理說不論放在什麼情況下,價值都是相同的,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理論,人們會對十美元有相同的看法,但偏偏人們會因為狀況不同而對金錢的價值產生區別。

狀況一,來到電影院打開皮夾要買票,卻發現鈔票不見了,你會另外花十美元買電影票嗎?80%以上的人都說會。

狀況二,電影票已經事先買好了,來到電影院卻發現票不見了,你願意再花十美元買票嗎?回答願意的比例降低到不足 50%。

同樣都是十美元,十美元的鈔票和十美元的電影票在人們心中的價值卻產生不同,並且採取不同的行動。

學習行為經濟學能如何?

作為一個消費者,你對自己的消費行為會更有覺知,能夠識破企業的意圖,你能拿回自己的掌控權決定這個消費是否有必要,你甚至能學到觀察與接受負面的情緒,並且對自己提出正向的方案,比壓抑自己的情緒還要來得好。

而作為一個企業的職員,你能洞悉自家產品的優劣勢,並且制定一個讓市場喜歡的行銷策略引導消費者行為,這才是現在的企業渴望熟稔行為經濟學人才的目的。

一門學問能有用,甚至還愈來愈受到企業的青睞並不是沒有原因的。說到底,商業的核心就是要「改變人的行為」,縱使某個商業的安排並不會直接引導消費者買單,但會讓大眾產生一種識別或者沉浸的「體驗」。

例如 Apple 的商店總是寬敞而明亮,像是個藝廊而不是商店,降低消費者進門是為了消費的心理負擔。產品陳列在展示台上讓人親自使用,這種「動手玩」的模式會觸發行為經濟學所稱的「稟賦效應」(Endowment Effect),即一旦人們覺得某物「屬於自己」,就會高估其價值,而為了要維持這種「擁有」的感覺,消費者會產生購買的傾向。

A 飲料店給你一張集點卡,集滿十點就可以兌換一杯飲料,B 飲料店也給你一張集點卡,上面已經先蓋好兩個章了,只要再集滿十點就可以兌換一杯飲料,明明一樣都要集滿十點才能換一杯飲料,但是 B 飲料店的方法會讓人覺得是「免費」得到兩點。首先,這會對消費者產生一種正向情緒上的鼓勵,再來是「目標漸進效應」,意思是當人們越接近目標,企圖心也會越強烈。我已經「擁有」兩點了,而且還是「免費」得到的,不拿白不拿,所以只要再蒐集十點就可以換飲料了,這種正面的情意會鼓勵消費者積極消費。

「目標漸進效應」還可以同時搭配「損失厭惡效應」促進消費,損失厭惡指的就是人們對於「損失」的感受更甚於「獲得」,所以人們會極力避免損失。像是當你已經選好商品準備結帳,卻看到還需要支付運費時,這筆支出會被你的大腦視為一種「額外的損失」,這種感覺是負面的,而購物平台常會提示消費者「再買 X 元就可以免運費」,這等於提供了一個避免這筆「損失」的機會,有些人就算不需要額外的商品,也會傾向於多買一些東西來達到免運門檻,因為這會感覺比直接支付運費「划算」。

定錨效應」讓消費者看到原本的售價被劃掉了,大腦會把劃掉的價格當成定錨,讓消費者感覺折扣價很便宜(即使你無法確定是不是真的變便宜了)。另外還有個「誘餌效應」就是至少擺一個可以讓消費者進行比較的商品,促使消費者選擇企業真正想要販售的商品,還讓消費者感覺這是自己「自主」做出的決定。因為行為經濟學的看法是,人類的大腦是藉由「比較」這個行為來認知事物。

現在許多電商平台都絞盡腦汁想要降低使用者操作的不便性,像是信用卡或者電子支付,因為無現金支付比較感受不到花錢的痛,也常常讓人搞不清楚花了多少錢。再來就是降低付費的麻煩程序,消費者可以提前設定好使用某張信用卡當作預設付費選項,甚至你使用某一張信用卡付費之後,系統自動跳出「要把這張信用卡當作未來付費的方式嗎?」,使用者連手動一格一格輸入都不用,只要按一個鍵就設定好了。

購物平台還有自動續訂、一鍵下單、購買這個商品的人還買了哪些…許多種功能,企業做的所有這些「努力」都是為了提升客戶的滿意度、降低購物的障礙,使我們幾乎可以「直覺式」操作到底。

人類的大腦在處理資訊時主要使用兩種模式,直覺 vs. 邏輯,也就是書中說的「系統一 vs. 系統二」,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被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他對這個理論提出的說法叫做「快思慢想」,同時也是他的暢銷書。

系統一即是「快思」,屬於直覺、自動、省力的思考模式,可以減少大腦的資源;系統二則是「慢想」,屬於邏輯、刻意、深思熟慮的思考模式。許多購物平台就是刻意引導消費者使用「系統一」進行購物,因為如果讓消費者仔細思考的話會發現,其實很多東西根本不需要。

人類疲勞的時候也很容易做出不理性的消費,因為忙碌一整天,體力和腦力都耗盡能量了,所以晚上很容易被投放一些衣服、鞋子、包包等這種非必要性的消費商品廣告給你,這都是刻意設計的。

再加上本文前面提到的「自主做決定」這件事,因為我們喜歡掌控、自己做主的感覺,如果一整天下來,疲勞加上事情不順而心情低落,人們特別容易進行不理性的消費,為什麼?因為購物這件事會讓我們覺得自己在「掌控」某件事。

本書的特色

我非常推薦《行為經濟學是最強商業武器》這本書,不論是完全沒看過行為經濟學的人,還是略懂但是腦中總是很模糊的人都適合讀這本書。

作者相良奈美香是一位研究行為經濟學的博士,也擔任美國上百家一流企業的顧問,她從學術界走到商業界,協助企業透過行為經濟學解決問題。正因為她同時具有學術的深厚理論基礎,以及商業實戰的經驗,這本書融合了學術界和商業界的優點,從學術和實務層面來解說行為經濟學的各項理論,讓這本書能幫助讀者學到「真正有用的商業素養」。

行為經濟學是分析人類行為的理論集結,但是與管理學等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與分門別類、系統化的學問相比,行為經濟學目前還缺乏系統和分類,每一種理論之間也缺乏關聯性。所以,想要學習行為經濟學的人,只能死背這些片段的理論和知識,背完各種理論之後也不知道怎麼應用,整個理論架構在腦中變得很碎片化,難以掌握行為經濟學的「本質」。

作者相當清楚目前的狀況,所以在本書當中提出了嶄新的學習方法,她將這門學問的各項理論分成三大類:認知習性、狀況、情緒

希望藉由這個系統的分類,闡明「行為經濟學的本質」,快速理解這一門學問,並且掌握商業人士應該知道的行為經濟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