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地思考,邏輯性地發展
前言
邏輯思考聽起來就是一種要燒腦、很難學習,只有那些聰明人、商業菁英在使用的方法是嗎?但作者大嶋祥譽跟我們說,他其實是個更重感覺的人,但是像他這種憑感覺的人也學會了麥肯錫的邏輯思考。
就算邏輯思考是可以學會的方法,那也應該很難吧?
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在書籍封面就破題了,運用三個步驟幫你解決問題。
麥肯錫式的邏輯思考能解決什麼問題?
作者在這本書想剖析的是「照理說是對的,但是進展不順利」的現象,如果能夠運用邏輯進行思考與行動,並且順利解決問題或者使溝通順暢,這就能提升個人的價值與吸引力。
麥肯錫式邏輯思考的目的和三個步驟
批判性地思考,邏輯性地發展
作者在《麥肯錫新人邏輯思考課》書中提出的邏輯思考,是指要能夠理解問題、深入分析,並且提出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只看表面或者人云亦云;再來便是要將你的想法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表達出來,讓別人能夠理解,進而讓他人認同,讓對方付諸行動。具體的步驟如下:
Step 1. 自行清楚地確認前提(是真的嗎?)
Step 2. 深入探究、傳達根據(因為…,所以是這樣…)
Step 3. 擁有自己的深入意見(那個意見很好)
要能夠「批判性地思考」,深度洞察事情背後的真正原因之後擁有自己的想法,再依據這個發想進行「邏輯性地發展」,然後淺白地傳達想法給他人,一旦獲得對方的認可,對方會認為你能夠確實解決問題、你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你的意見真不錯可以嘗試看看。
從上述不難發現作者在本書想要表達的「邏輯思考」是一種溝通的方法,無論是職場或者人際關係,只要能清楚地了解對方的想法與問題背後真正的原因,然後有條理地進行發想和溝通,使事情順利進展,這就能在職場上提升價值,並推進人際關係;也就能解決「照理說是對的,但是進展不順利」的狀況。
麥肯錫金字塔結構
當人們談到麥肯錫邏輯思考時,都不免會提到「金字塔結構」,據作者的說法,金字塔結構可以做到釐清訊息與清楚傳達,而使用金字塔結構傳達訊息則有兩項優點:① 視覺化 ②明確看到「想法從哪裡產生的?」。
金字塔結構發展步驟:
- 決定課題主體
- 思考邏輯的框架
- 釐清思緒(So What?)
- 釐清根源(Why So?)
⇡ 以上步驟是縱向⇡
⇣ 以下步驟是橫向 ⇣
- MECE 檢查「沒有疏漏或重複」
- 用 3C、4P、PDCA、公式法、要素法、矩陣法等方法檢查
金字塔結構這個章節我覺得相較於其他在講邏輯思考的書籍來説,本書的作者在這部分的內容寫得很鬆散,也有一種點到為止的感覺,從沒接觸過金字塔結構的人,讀完這章可能還是不曉得具體該怎麼將金字塔結構運用到「邏輯性地發展」,而且他使用的名詞也不是我們所熟悉的。
例如書中的金字塔結構是「課題主題 - 關鍵訊息 - 關鍵體系」,而不是我們熟悉的「目的、結論 - 理由、重點 - 根據」,上圖那些註釋都是我加上去的。而金字塔的橫向原則當中,檢查每一層的論點是否是相同性質、是否相互獨立的 MECE 分析,卻又只有説「沒有疏漏或重複」,而沒說怎麼做、在哪一層級做,就這麼快速帶過。
我覺得這個章節很可惜,但整本書閱讀下來,我也認為作者的重點不是在講金字塔原則,所以這部分顯得他只是概略講一下而已,想知道怎麼運用麥肯錫的金字塔原則的人,還是另外去找專門談論的書籍來看比較適當。
結論
日本這類的書籍普遍都有談論的深度很淺的問題,這本書其實也不例外,例如本書一再談論的批判性地思考和邏輯性地發展,前者是要能夠深入事物的本質進行思考,才能發現真正的課題,然後再從課題進行架構嚴謹的推論。
但是作者卻沒提到如何深入本質進行思考,邏輯性地發展就是拿金字塔結構出來講步驟該怎麼走,更詳細的分類方法也只是粗淺地帶過。書中倒是重複出現好幾次,最終要打動眾人,讓對方說出「你這個意見很好」這種很日式的贊同。雖然也符合作者說他寫這本書的目的也只是如此而已。
批判性地思考 → 提出自己的洞見
邏輯性地發展 → 淺顯易懂地表達,讓洞見具有說服力
是貫穿麥肯錫式的邏輯思考的核心,但其方法論的部分就顯得相當粗淺了。然而,作者也說了,他寫此書並不希望讀者將此書當作專業知識死記硬背,而是作為一個學會並且實踐邏輯思考的契機。也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本書談論得不是很深。
如果你是完全不知道邏輯思考是什麼的人,這本可以當作你的入門書,但如果是已經有概念的人,或者像我一樣好奇麥肯錫是如何訓練新人的讀者,這本書其實可以不用買了。
邏輯思考是指能夠淺顯易懂地傳達想法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