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份君 BackupKun

備份人生記憶的閱讀模組日誌

0%

Liz Weston《富有的秘訣:我對金錢必做的10件事》:重新建立正確的財務觀念

富有的秘訣封面

前言

你認為富有的祕訣是什麼?賭對一次行情,讓資產暴增?還是看懂市場經濟的走向或者一間公司的財務報表,長期投資?又或者簡化一點,持續買銀行股或者 ETF 讓資產利滾利?這些理財方法在你的人生當中也許都是讓你翻盤的機會,但是《富有的秘訣:我對金錢必做的10件事》講的可不是什麼投資的方法,這本書的核心的是學習當代「正確的財務觀念」,有正確的觀念才能在生活各方面正確使用金錢。

現在的金融世界和財務工具與幾十年前比起來已經天差地遠了,以前的理財觀念放到現在有許多已經不適用,舉例來說,以前的人幾乎沒有信用卡,強調使用現金儲蓄來累積財富,並且應付不時之需;而現在的人平均每戶持有4.58張信用卡(截至2025年01月),個人信用分數儼然成為一種財務狀況的證明,因此學習並且善用個人信用分數已成為當代重要的理財知識。

作者 Liz Weston 被網路評比是美國最多人關注的理財專欄作家,他的文章和方法幫助數百萬人改善個人或家庭財務狀況。她擅長點出我們習以為常的財務觀念之迷思。本書共分成十個章節,每一個章節就是作者所稱的致富的十件事。

分配預算

無論是哪一本個人理財的書籍,第一步驟都一定是談到個人收入的分配計劃,多少錢是固定支出,多少錢要拿來儲蓄。作者以簡單的 50/30/20 比例來分配個人的收入,而這個分配是「稅後淨收入」,所以如果是領固定薪資的人比較容易計算出自己的個人所得稅稅率,而自僱者或者開店擺攤做小生意的人則可以觀察一下,過去幾年平均要繳多少稅,保守一點的人也可以抓出繳最多稅的那一次。

知道你每個月的稅後淨收入之後,就可以按照 50/30/20 來配置,作者將支出分成三大類:

  1. 必須的支出」不超過稅後所得的50%,像是房租、房貸、車貸、卡債,這種不繳可能會讓你惹上麻煩,甚至被告上法院的都列為必須的支出。

  2. 想要的東西」控制在稅後所得的30%以內,例如年度出國旅遊、犒賞自己的禮物這類想要但不是必要、有其他替代方案、可以延後付款、不支出也不會有嚴重後果的就屬於這個類別。我們現在幾乎不可或缺的手機月費也可以歸類在這裡,一般人應該都是採用 $499/月 吃到飽方案吧?如果一個月還想再省更多錢,也可以考慮降低月費,然後到公司使用 WiFi ,這就屬於這個類別。

  3. 儲蓄或償債」支出佔剩下的20%,想要達到財務獨立這個目標並不是拼命降低支出這個方式而已,作者建議還要懂得儲蓄,儲蓄還包括個人投資和退休金準備,以及個人和家庭的緊急預備金。

作者在書中針對這些類別有如何做、為什麼要這麼做等更詳細的說明,還有提供許多個人預算計畫的計算機、網站和軟體給讀者參考。

使用現金與信貸打造財務彈性

當理財專家或者書籍跟你說要儲蓄三個月或六個月甚至一年的緊急預備金時,你的想法如何?會不會覺得很沉重?會不會計算到底要存多久?這筆錢一直放在銀行裡不動都被通膨吃掉是不是太浪費了?

Liz Weston 則是說 3 個月的現金加上 9 個月的個人信用額度。3個月的現金存量相較一年容易達成多了對吧!剩下的就是靠我們的信用了。

Tiffany Aliche《懂錢滾錢:打造最強個人財務系統》:理財是一場每個人都能贏的遊戲這本書有談到,我們現在可說是活在一個信用的社會裡,打造良好的個人信用在當代社會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因為良好的信用分數可以進一步經營我們的生活,或者降低風險帶來的衝擊。

以往的財務舊觀念認為債務一律都是不好的,現金和房子、土地這類實質的東西才是資產,這也沒錯,只是對於多數受薪階級的勞工來說,房子土地這種硬資產有點過硬了,漲幅比薪水還快,所以我們才更需要學習並且善用例如信用卡這類的金融工具,平時累積提高信用分數,幫助我們提高財務彈性,當有什麼突發狀況時可以讓我們緊急運用。

在現代銀行的眼中,個人適度的舉債,例如小額刷卡並且準時付掉卡費,維持良好的信用使用率和還款紀錄的人比較可靠,從不跟銀行往來的人如果突然需要借錢,由於銀行不知道這個人的信用如何,所以很難給予比較優惠的利率,除非他提供足以令銀行安心的擔保品。

除了信用卡的額度以外,如果是擁有房地產的人,作者在書中有建議「房屋淨值貸款」作為應急的資金來源。請記住,無論是誰,都不建議你用房子去抵押貸款做娛樂性消費,或者購買會持續貶值的物品。

作者在書中建議將「房屋淨值貸款」這項資金作為生活風險的應急資金或者房屋修繕的費用,房屋修繕通常不是一筆太便宜的錢(喔對!如果房屋有小問題的話就盡快處理,不要變成大問題之後再來花大錢),如果你的房子是處在比較多天災或者環境較為嚴苛的地方,以台灣來說就是多雨潮濕、地震頻繁,或者樓上住戶漏水,就算責任歸屬不是你的問題,但你還是需要先自掏腰包修理再求償,你總不會希望賣掉利滾利持續增值的股票或者動用你的退休金來處理這件事吧?

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對複利的看法是:「沒有必要的話,不要中斷它。」任何講長期投資、複利投資的書籍絕不會希望你隨意賣掉這個還在幫你賺錢的資產。
所以儲蓄緊急預備金的意義除了應付生活無法預料的風險之外,另一個意義就是保護你的長期資產,這才是最重要的。

資金的配置與運用

除了上述的個人信用資產以外,關於資金的運用,作者在書中講了許多與我們一般人不一樣的思考方式,例如提前繳清房貸這件事,一般人大概都認為只要經濟狀況許可的情況下,多繳一些本金愈快還清房貸愈好,光是那種身上沒有任何負債、房子完全是屬於自己的,銀行拿不走的心情就是舒服。但作者提供的思路是,資金的運用可以再多深入思考,例如報稅的時候,美國和台灣都可以將自用住宅的房貸利息支出列舉扣除項目,以台灣為例:
房貸利息支出 - 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 = 可以申報的扣除額 < 新台幣 30萬元。

BUT,大部分的房貸利率在市場上都算是低利的,如果你將那些要提前繳清房貸本金的錢,拿去投資其他報酬率大於房貸利息的標的物,像是定期定額持續買基金或 ETF,讓複利滾動創造你的財富,以長遠的目標(像是個人退休計畫)來看,你的資產才能進一步的成長。有許多關於資產配置、退休計畫、個人理財的書籍都有提到一件事,愈早投資你的退休金,時間創造複利的威力就愈大。

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規劃保險,有許多人輕忽這一塊,認為自己現在身強體壯,也不是從事什麼高風險的工作,那些錢只不過是平白無故送給保險公司花而已。但是仔細想想,我們的生活其實是伴隨著風險,投保商業保險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假如有個萬一,保險能夠支付超出我們所能承受的部分,如果你在繳納房貸的期間失能或身故,導致家人經濟生活受到影響、房子被銀行沒收,豈不是得不償失。所以作者建議保險有必要納入到你的個人財務考量。

書中還有更深入層面的探討,像是孩子的扶養與教育資金、收入不穩定、房價下跌(台灣比較少這種狀況,但是無法排除像是倒塌、火災等毀損),畢竟每個人所處的國家和環境不同,個人狀況也不同,有的人追求的就是沒任何負債那種心安理得的感覺,而不是經濟有多麼富足,所以方法不是涵蓋所有的層面,作者提供的是一種資金運用的思路。

結語

書中後半段還講了退休金、稅務、商業消費使用與申訴行為等眉角,由於很多都是基於美國的狀況,尤其是 401K 退休帳戶,這些我全都跳過,因為跟台灣的狀況差異蠻大的,但是對於計劃前往美國工作定居的人來說,這些章節都很值得好好讀一遍,因為這對於生活在美國的人來說是一件大事。而作者並不是兩三筆輕輕帶過,她在書中簡直是知無不言,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看一位理財顧問向你提供諮詢,非常地詳盡。

整體來說,《富有的秘訣:我對金錢必做的10件事》這本書的價值我認為是讓我們重新認識當代的金融知識,打破過往的迷思。唯有建立正確的觀念,你才知道如何正確地使用工具,讓你的財務生活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