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是累積財富的夥伴
前言
會對這本書《持續買進》有興趣的人,我猜測應該也是擁護長期持有、複利效果、價值投資、認同巴菲特投資哲學的人(或者只是純粹懶、沒空、看不懂?)。無論你是基於什麼原因而對於這本書有所好奇,從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在講長期買進並且持有,讓複利的威力在你投資的資產上顯現出來(只要不是太倒霉並且活得夠久?)。
那麼這本書有什麼獨特的見解嗎?答案是,沒有。因為結論就是越早投資越好,持續買進並且長期持有能讓你的資產產生複利的效果,扣掉每年通膨的因素,越後期你的資產膨脹的速度會越快。
網路書店的介紹其實已經把這本書大部分的內容講完了(你們也劇透太多了),但憑良心講,不這麼寫還真不知道怎麼寫書籍介紹,太樸實無華的一本書了!
所以它是一本不值得買的書嗎?其實我蠻推薦你們讀一讀這本書,作者身為一個資料科學家,用他的專業做他最擅長的事情,把幾十年的資料拿來分析(雖然這些段落我幾乎都是跳過,直接看結論),告訴讀者「事實」是什麼,而不是像一般人都是靠「感覺」進行投資,再不然就是伸手牌,路邊、網路、菜市場撿到什麼明牌就買,偶有佳作買到一支漲停板就覺得自己是股神。
既然這本書沒有什麼獨特的觀點,該講的別人其實都已經講過甚至講到爛了,那麼我為何還要推薦這本書?
打破迷思、實際可行,這是我對這本書的感受。
作者 Nick Maggiulli(尼克.馬朱利)是科學家,他不講一堆華麗的話術或艱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只依照資料和數據分析得出之結果,淺白地告訴讀者許多關於儲蓄、增加收入與投資的「事實」是什麼,你可以怎麼做?儘早投入還是存到一筆錢再行動?逢低買進的績效比較好還是持續買進的績效比較好?這些迷思也許會出乎你意料之外。
《持續買進》這本書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講儲蓄,第二部談投資,所以這本書不僅只是投資指南,更像是個人財務管理書,例如我們人生重大的花錢決定:買房,該租還該買?買的話要使用什麼方式存錢、存多久、什麼時候買?負債所得比率該多少比較適當?(雖然講的是美國房市,但仍有許多不錯的建議),就連這種事,作者也做了分析圖表來告訴讀者事實。
如果你很年輕剛進入社會工作
假如你付完房租、給了孝親費,付了你所有必須的開銷之後還有剩餘的錢可以投資,那當然是儘早投資,越快越好啊!但如果你沒有那麼幸運呢?薪水不夠多,所有的支出都花在刀口上連娛樂都捨不得,到了月底仍然所剩不多,甚至是月光族,哪來的閒錢可以投資啊?
把你能存的都存下來。詳細查看你的每一筆支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不過作者提到『光靠樽節支出就能致富』是個人理財領域最大的謊言。我們應該蠻常聽到一天少喝一杯咖啡或珍奶,一年可以存下多少錢之類的話術吧?而如果這筆省下來的小錢反而會讓你的生活更不開心,讓你的工作更沒效率的話,那不是本末倒置了嗎?
增加收入,投資自己比投資任何資產都有用
在自己的領域內提升專業技能,靠著在公司升遷或者跳槽提高薪水,工資也是絕大多數人存到第一桶金的方法;或者在業外時間出售你的知識技能/服務,像是你很會演講,可以上網開課傳授演講的心法與技巧,還是下班或週末去修水電、洗冷氣,拿你的專業或者興趣為自己增加額外的收入;與此同時,為了讓自己的服務與專業取得更多客戶的信任與支持,你會持續提升自己,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當你能夠增加收入,你能存下來的錢就會更多,於是就會有更多餘裕能用在投資資產在一部分,作者說到最終目標應該是
用你增加的收入去取得更多的生財資產
無論你是出售自己的專業知識或者服務,使用個人技能賺取金錢的方法需要持續投入時間,而時間是有限的,規模也很難擴大,除非你能開公司,然後聘僱員工幫你完成更多工作(但這部分不是本書要討論的範圍),因此在個人範圍內想要增加自己的資產,就是要將「人力資本」轉化為「財務資本」,這樣才能創造長期的財富。
但我們難免會有想要花錢犒賞自己或者家人的時候,如果把錢花掉不就離目標更遠了嗎?所以如何在增加收入、提高儲蓄綠的同時,又不違反人性就很重要了,作者尼克.馬朱利就提供了兩種訣竅,讓你可以無罪惡感地花錢:
- 兩倍規則
- 聚焦於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投資財務資本
要什麼要投資?作者尼克.馬朱利列出三個理由:
- 為將來的自己而儲蓄
- 抗通膨,維持購買力
- 以財務資本取代你的人力資本
眾所周知,每年都會通膨,現在的一千元能買到的東西明顯比 20 年前的一千元能買到的東西少很多,這就是通膨,也就是購買力下降了。而多數的上班族大約 65 歲以後就退休,失去或減少主要的收入來源,除非你退休後就業或者有龐大的月退俸。
所以作者建議我們還在工作的階段時,就要將工作獲取的所得挪出一部分,轉換為財務資本,當我們看待現金的眼光從消費變成生財工具之後,我們就會更認真於資本資產。當然這需要耐性,在累積資本的初期,資本利得可說是微乎其微,但隨著投入資本資產的部位越大,時間也拉長到二三十年,財務資本甚至有可能取代我們的人力資本,這也就是我們常講的複利效果。
那麼要投資什麼呢?
雖然作者提供了許多管道,像是股市、債市、房地產…等,有一些他用過,有些他沒有參與,但是從本書的書名《持續買進》不難察覺,最主要還是在講股市與債市,標的物也就是股票或者債券,股票和債券是投資管道的一小部分,但是最好入手,尤其現在台灣也可以盤中交易零股了,無論買賣都可以在手機完成,甚至可以設定自動監控,滿足條件就自動買進或賣出,連看盤都不需要。
不過比起個股,但作者更推崇買囊括一籃子股票的指數型基金和ETF。書中也有講到理由,當然不是憑感覺,而是拿出歷史數據來佐證。(美國)股市的長期趨勢是向上的,除非你是投資日本的股市(失落的三十年),所以時間是股權的好朋友;而美國道瓊工業指數中的 30 家公司來來去去,一百年前到現在,沒有一家還留在這份名單上。除此之外,多數人的投資績效無法贏過全市場指數的表現。因此,作者才會推薦買指數型基金或者 ETF。
什麼時候買才好?
書中我覺得最有趣的一段就是逢低買進(假如你是上帝,你知道每一次的最低點) vs. 持續買進,哪個績效比較好?
如果按照感覺,應該是逢低買進,一次 all in,然後高點賣出,接著等待下一次低點再出手重複操作一次對吧?假如我們有辦法跟神一樣知道每一次的高低點在哪的話,但就算知道,在40 年的投資期間當中,逢低買進的績效仍有超過 70% 的時候比平均成本法(Dollar Cost Averaging,中文或稱定期定額)還要差,作者在書中列舉了各種操作的方法與投資區間,都證實在多數時間內,連上帝都戰勝不了平均成本法。
我們不是神,多數人也沒辦法緊盯著盤面不做其他事,因此抱著一筆現金等待低點出現再出手是不實際的事情。
儘早投資,並且經常投資這是《持續買進》的核心理念,這個理念包含持續增加自己的財務資產,讓時間站在自己這一邊發揮複利效果。
好的投資習慣也需要有好運氣
雖說持續買進是一個具有時間威力的投資策略,但作者也列出歷史數據,同樣的四十年投資期間,你從哪一年開始也會影響你的投資報酬率,但我們沒辦法決定自己哪一年出生,長大到最佳投資起始年的時候剛好手中開始有錢可以投資。除此之外,我們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而需要將手中的資產賣出的時候,而這有可能會讓我們資產累積的速度變慢或時間變長。
然而,以上這些原因都不是我們能夠控制的,我們不能因為這些風險就延遲投資,想像一下,本來可以幫自己產生資本利得的現金工具,現在不投入了,然後每年被通膨吃掉幾個百分比,一來一往之間在多年以後會產生多大的差距。
但也不是不考慮自身的風險偏好程度,一味地往股市裡投資,例如比起資本利得,你更傾向賺少一點但是保險一點,那麼相對較穩定的債券的比例可以多放一些,並且每年適度地進行投資再平衡都比什麼都不做還要好。
作者另外給出關於投資的建議:買進要快,賣出要慢。
時間是累積財富的夥伴,越早投資就能看到複利發揮出更大的威力;除非急需,否則慢點賣,拿來錢滾錢的本金就大一點,滾雪球的進度就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