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無法預測,但可以做好準備
前言
Howard Marks 是世界知名的橡樹資本的創辦人,在華爾街也是一位以價值投資聞名的投資人,他很強調,在進行一項投資之前,務必要仔細評估它的價值,並且耐心等待時機,如果能以低於實質價值的價格買進,就能得到豐厚的利潤。就連華倫.巴菲特都曾經說過,只要是 Howard Marks 的投資備忘錄,他都會馬上打開與閱讀。
而他時常強調資產的實質價值、重視風險、理解市場的週期與投資人心理,光是估計實質價值和風險這兩件事就在《投資最重要的事》當中使用共五個章節來說明,可見他認為價值和風險對於一項投資能否成功扮演著最重要的因素。
書中雖然有談到估計價值、判斷風險、觀察週期等重要事項,但是不談論如何計算或評估方法,如果你是一個需要學習這類方法的人也許不適用,因為作者本人也將這本書定位為「投資的人性面」,這部分並不需要太多的金融知識,與之相比,要更關注投資的想法和干擾投資的心理層面問題。
準確估計價值是最重要的起點
經濟學有一派理論認為投資市場是「有效市場」,投資人會根據客觀的公開資訊和條件,理性地進行投資,因此市場的價格已經反映了真實的資產價格,然而 Howard Marks 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一般投資人沒辦法準確地估計一個資產的價值,再者,投資人普遍會被不理性的情緒所影響,因此他們才能夠在市場裡面找到被低估的投資標的,並且從中獲得超額的報酬,這也是「無效市場」給優秀投資人的獎勵。
所以,作者 Howard Marks 強調,準確地掌握投資標的的價值是進行一項投資前最重要的事,價值不是一種模糊或者模稜兩可的概念,而是根據資產負債表、現金流量與盈餘等有形的數據進行估計,如果連這項投資的標的「應該值多少」都說不出來,要怎麼進行低買高賣?投資成功這條路上註定是無法長久的。
從上面的敘述可以知道,除了「實質價值」以外,市場的價格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巴菲特曾經說過,投資就是做好兩件事:估計標的物價值,以及觀察市場價格走勢。所以作者說他們在橡樹資本會說:「買得好,就等於成功賣出一半」。因此,他們會盡最大的能力進行價值估算,而且是很認真地看待這件事,再來就是等,很有耐心地等待市場崩盤的時候接手那些被急於拋售的股票。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很難,因為除了要有長期的資金保護自己之外,還要有強大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在市場瀰漫恐慌情緒時勇敢買進。
風險永遠擺在第一位
為什麼 Howard Marks 認為估算實質價值和看清市場價格很重要,因為察覺這兩者的差距才能夠成功地處理風險。
“高價買進” 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這句話真的是在書中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覆出現喔!由此可見作者有多麼不認同用一個不合理的高價買進股票。尤其市場上有一種迷思,認為好的公司就算價格高一點也沒關係,因為它的體質很好而且未來可期,所以無論它的報價在什麼位階都可以買進。
當股價脫離實質價值太遠時,就是風險的開端
對一檔股票或者投資市場過度樂觀容易讓人失去風險意識,尤其是在多頭市場的時候,每個人都怕錯過行情,反正股價還會上漲,而且這是一間好公司,它的管理層很優秀、訂單很多,風險很低啦!買進等它上漲就對了!
即使是一個優質的商品,經過市場瘋狂的追價之後,會讓它的風險愈來愈高,因為預期報酬降低和風險升高是一體兩面的事。
通常來說,市場要如何說服投資人買一個高風險的東西?只能用更高的報酬來利誘投資人,也就是作者所說的「風險溢酬」。所以 Howard Marks 在書中提到,風險不是該完全規避,而是要聰明地承擔風險,只承擔那些自己能負擔得起的風險,並且要潛在報酬足以補償這些風險時才能出手。
這是 Howard Mark 與傳統價值投資人不同的地方。傳統的價值投資人認為應該要買進並長期持有一間好公司;但是 Howard Mark 則認為,即使是一間爛公司,只要它的價格低於實質價值,而且提供的潛在報酬高於風險,這就是一筆好投資;相反地,即使是一間好公司,只要它的價格遠高於實質價值,而且風險高於潛在報酬,這項投資就是一個壞主意。
週期會往復,要學會判斷處在哪個階段
作者指出,風險往往來自於人類的情緒與行為。在多頭市場,人們普遍樂觀,情緒亢奮,對風險的意識就愈低,泡沫發生的機率就愈高。「這次不一樣」的看法共同推升了市場的熱度,危險往往從安全的環境中誕生。
相反的,當市場低迷時,恐懼的情緒蔓延整個市場,許多股票或有價資產被迫賣出,愈恐慌賣得愈多,所有人都競相逃離這個市場,投資人者對風險的感知被放大,導致資產價格被低估。而優秀的投資人就是在等待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出現,然後悄然地趁市場大拍賣時買進大量股票,查理.蒙格(Charlie Munger)曾說:「耐心等待時機,狠狠地下注」,指的就是這種時刻。
作者在書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成功本身就帶著失敗的種子,而失敗也帶著成功的種子」。市場就是在貪婪與恐懼的情緒之間擺動,形成週期性的波動,這個市場之所以會有週期循環往復就是因為有人類的參與。
正如書中引述《經濟學人》的評論:「最糟的貸款都是在經濟最好的時候產生」,景氣好的時候,市場的熱錢很多,無論是投資人還是企業家,將資金留在手上視為一種資源浪費,因此他們會傾向擴大投資、擴大生產,而當市場上幾乎所有人都樂觀地相信這樣繁榮的景象會持續下去時,景氣就反轉了,這時的銀行和放款機構就又開始緊縮資金,近一步讓投資行為萎縮,市場就是一直這麼循環下去。
所以投資市場上有一段話描述週期:「行情總在絕望中誕生,在半信半疑中成長,在憧憬中成熟,在希望中毀滅」。
在市場上存活才最重要
沒有人能夠百分之百確認未來會發生什麼事,關於未來,我們唯一可以確認的是,風險一定會存在。所謂的風險是結果的不確定性,是一種機率,關於風險:
你無法預測,但是可以做好準備
作者提到,風險沒有量化的標準,而且沒辦法被感受到的,我們通常只有在發生損失的時候才知道風險的存在。
投資就跟人生一樣,我們必不可免地必須要面對風險,想要完全避免風險是不可能的事,你也許會想說,不要進行任何投資就不會有產生虧損的風險了,但你有沒有想過,不進行任何投資也是一種風險,因為通貨膨脹、貨幣貶值這幾件事每年都在侵蝕你的購買力,而這就是一種風險。
所以投資就是要應對未來,不當地承擔風險又有可能讓我們適得其反,因此,處理風險是投資必要的一個因素,不要讓自己承擔自己無法承受的風險。作者在本書中特別點出,隨時關注風險可能會讓你在多頭行情的報酬率看起來不夠亮眼,看起來像個傻子,但是保持高度的風險意識能夠讓你在空頭行情的損失是能夠承受的,甚至還會有意外地收穫,只要你有長期的資金,而且有足夠的耐心等待這種難得的時機。
無論如何,想要長期持續獲得成功,要記得,多數有人類參與的事物都有週期,當其他人都忘記這件事時,就是產生獲利和虧損的機會。你要避免自己成為那個被迫賣出資產的人,要想辦法站在低價購買他人被迫賣出的資產那方。
後語
即使是 Howard Marks 近十年前所寫的投資備忘錄,放到今日來看仍然適用,可見他對市場、投資人心理的觀察十分深刻,並且知道有些道理是恆常不變的。然而,想要覺察到這些恆常不變的道理與狀態,無論是資產的價值、市場的價格趨勢、投資人的心理、周期的位階等重要事物,需要的是更深層的思考能力,也就是作者在本書第一章所說的「第二層思考」。
有第二層就有第一層思考,第一層思考就是反射性的思考,這甚至不能說是思考,純粹就是根據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這件事人人都會,只會使用第一層思考的人也不會有特殊的成果或表現。
所謂的第二層思考就是從淺層的事件當中,更進一步地在廣度和深度層面進行拓展思考,具有這種洞察力的人可以推估出事物的本質,不隨市場情緒起舞,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並且達到卓越的投資績效。
但畢竟第二層思考並非這本書的主軸,因為光是這個議題就足以寫一本書來探討了,因此本文也沒有特別著墨在這個議題。
最後是我想強調的一件事,投資的整個生命週期,可以說是環繞著「風險」兩個字展開,只有對市場保持高度的警覺和敬畏,才能讓風險出現前趕緊避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