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僅在於獲得知識,更重要的是提升思辨能力
簡介
作者金川顯教在大學時就已經通過國家會計師考試,目前除了創業之外,並且在 YouTube 經營一個說書頻道(YouTube図書館),每天閱讀兩本書,並上傳兩部影片分享閱讀心得。
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從頭到尾將每一本書看完,基本上是很難達成的,因此作者介紹他的閱讀方法,並不是速讀,甚至他的閱讀速度也只比一般人稍微快一點而已;作者使用的是不同的方式,分成四次讀完,每一本書花三十分鐘。
你是哪一類型的人?想讀書卻沒時間?讀過就忘記?讀了書但是對生活與工作沒有幫助?
如果你符合上述所說的類型,那麼這一本書的內容很值得學習。
《高所得者的高效閱讀法》這本書不僅止於分享他的閱讀方法,更重要的是與讀者分享如何將這套方法應用在生活、工作當中,使用這個方法閱讀來鍛鍊大腦,提升思辨的能力。
讀書何以能鍛鍊大腦?
讀書的重點不在於整本讀完,而是吸收多少。從這本書獲得資訊並根據該資訊進一步思考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再用自己的語彙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別人,這整個輸入、思考、輸出的過程可以培養大腦判斷、整合、思辨的能力。而作者的閱讀法正是以此為目標。
四種閱讀法
作者的閱讀法共有四種,每種方式都不一樣,目的與閱讀方法也都不同,並用這四種方式將一本書分成四次讀完。
首先是「讀前預測」,先從封面、書腰、前言等地方快速判斷這本書主要想傳達什麼,這個部分可以鍛鍊假設力。從有限的資訊當中先預測或判斷事件的走向,這個階段即使預測錯誤也沒關係,因為在後續的閱讀階段可能會得到「喔!原來作者想表達的是這個」、「原來這個問題還有其他的觀點」等想法。
再來是「斷捨離閱讀」,快速瀏覽整本書並將感興趣的部分標記起來,這部分主要在鍛鍊判斷力。
第三個方法是「記者提問式閱讀」,將上一步驟標記起來的部分進行深入閱讀與思考,為什麼作者會提出這樣的觀點?這個觀點能怎麼幫助我?這個方法可以訓練反思與查證的能力,還可以提升你的理解能力。
最後一個方法「歸納式閱讀」,前三個方法都是「輸入」,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在進行思考,統整這本書的主旨與內容,並一邊想著如何說給別人聽,這個步驟也是作者的最終目標「輸出」,根據美國學者艾德格‧戴爾(Edgar Dale)提出的「學習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理論,能夠「教授他人」的知識留存率最高,可達 90%。這個步驟可以訓練自己去融會貫通、宏觀的能力。
閱讀的重點應在於吸收多少
買了一本書並從頭到尾閱讀完,心滿意足了之後,記住多少內容?有辦法跟別人分享嗎?因此有效率地吸收書籍的內容,我們買這本書並且花費時間閱讀才有意義,對吧?
2W1H 原則
除了上述的四個閱讀方法之外,也可以把握「2W1H原則」來幫助我們挑選有必要閱讀的部分,2W1H即是 What(作者提出的問題/觀點是什麼?)、Why(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問題?)How(作者要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從前言、後記、章節目錄瀏覽,大致上就可以得出作者想要表達的主旨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有哪些。
二八法則
比起讀完整本書卻沒有任何收穫,不如把握好原則,先篩選出對自己重要的部分深入閱讀與吸收;篩選的過程我們經歷過預測、判斷取捨,閱讀篩選出來的部分時,又一邊進行思考與歸納整理,並預備為輸出做準備,因此用這個閱讀方法讀完 20% 就足以掌握剩下八成的內容。重點不是讀完,而是吸收多少。
重複接收同類型的資訊可以加深記憶
讀書的重點不在於整本讀完,而是吸收多少。從這本書獲得資訊並根據該資訊進一步思考屬於你自己的東西,再用自己的語彙,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傳達給別人,這整個輸入、思考、輸出的過程可以培養大腦判斷、整合、思辨的能力,而作者的閱讀法正是以此為目標。
人的記憶分成短期記憶(不重要的資訊)與長期記憶(重要的資訊),而負責判斷的就是大腦的記憶中心海馬迴,而判斷的標準則是「是否重複接收到同類型的資訊」。所以當我們一直閱讀同類型的書籍時,海馬迴會認為這個資訊很重要,然後將這些資訊放到長期記憶區,加深我們的記憶。
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記憶遺忘曲線」,一天後就會忘記 74%,如果我們讀完一本書之後再去讀完全不同類型的書籍,前一本書的內容我們一天過後大概就會忘記 74%。為了幫助加深記憶,我們最好是持續看同類型的書籍,藉此形成長期記憶。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可以一次買四本以上同類型的書籍持續閱讀。
結語
即使按照讀者介紹的四種步驟進行閱讀,對於沒有大量閱讀經驗的人來說,要像作者一樣在三十分鐘內讀完一本書還是很困難的,但我認為多久時間內讀完一本書並不是作者想要傳達的主旨,因為閱讀速度會隨著閱讀的數量與類型增加而逐漸進步,我們的重點應放在使用這個方法幫助自己進行有效率的閱讀,透過不斷的練習與運用,鍛鍊我們的大腦,進而使判斷與思辯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