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筆記的價值「推銷」給未來的自己
前言
在這個取得資訊、知識的方法和來源都極為便利的時代,我們並不缺乏資訊,我們的問題是怎麼紀錄筆記、如何使用,紀錄了一堆卻再也沒看過這些筆記一眼,那只不過是在滿足自己有在做筆記的心理而已。Tiago Forte 著作的《打造第二大腦》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我們建立思考系統,進而強化生產力和創造力。
我們大部分人整理筆記和儲存資訊的方式都是「靜態」的,就像是圖書館管理員在編目一樣,是按照類別歸檔;但是作者的方法是「動態」的,按照資訊的用途來決定它的去處。所以筆記的重點是「如何使用」,而不是把它們靜靜地存起來。
我們不應該只擔任資訊的消費者,任由龐大雜亂的資訊淹沒我們,而是要更積極一點,扮演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主動辨識這些紀錄能如何讓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順利。
頭腦是創作發想的基地,不是倉庫
策展人主要負責策劃、組織和管理展覽,然後透過展覽傳達特定的主題、故事或觀點,這份工作不僅需要挑選展品,還包括展覽的敘事架構、空間設計、觀眾體驗,這樣才能好好地傳達概念。作者 Tiago Forte 雖然沒有直接把「策展人」這個概念放在第二大腦的框架裡,但他的知識管理系統其實和策展的本質非常接近。
所謂的第二大腦即是數位筆記,把任何需要記憶、儲存的資訊全部交由第二大腦來處理,當我們進行發想與創造而需要某方面的知識或者素材的時候,再把它們拿出來使用,我們只需要為大腦挪出思考的空間並且找回專注力,讓頭腦發揮它真正的價值。
作者打造第二大腦的步驟是 CODE,這是四個英文單字的首字母,分別是 Capture 獲取、Organize 組織、Distill 萃取、Express 表達,如果用策展人的觀點(Curator’s Perspective)來理解 CODE 方法:
Capture:蒐集值得展示的作品
身為一個專業的策展人,不會把所有作品都搬進倉庫間,而是專注在只蒐集有價值、能夠觸發自己內心的展品,這可能是源自一個概念或一個靈感,讓我想要把這個概念呈現出來,因此我才把這件作品收納進來。
Organize:規劃展覽
規劃這件作品在展覽如何展出,安排它到適當的展區。這個安排不是死的,可能因為展演目的變化而有所變動,也許調整位置,也許安排到下一次,這是動態調整的過程。
Distill:萃取作品的故事
一件作品可能會有它的緣由、故事、觀點…等,但展覽時不會鉅細彌遺地呈現出來,否則可能讓整場的敘事變得雜亂,因此策展人需要對每件作品進行淬煉,這樣才容易向觀眾傳達想法;因此這個過程需要的是選擇與取捨。
Express:秀出成果
最終就是要展出,將這段時間蒐集而來的作品,經過整理、萃取之後的樣貌呈現給外界,這是一個由眾多作品所集合而成的展,而不是一個空間內每件作品各說各話。
由上述可知,我們蒐集作品(資訊、筆記、素材…)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展覽(產出),我們是為了產出而記錄這些資訊,而不是蒐集一大堆東西之後才來想我要怎麼使用。因此,作者在書中有提到:『與其記錄這則筆記從何而來,應該思考這則筆記能讓你產生什麼行動 。』
每件作品都有它的展位
作者在書中說了很多什麼是第二大腦,第二大腦的用途,打造第二大腦的 CODE 詳細步驟,但是對於大多數人更為陌生的,如何將「靜態」的檔案歸類方式,改為「動態」的以產出為目的之 PARA 系統,相對來說,篇幅卻很少,。這個系統稱為 PARA,是 CODE 裡的 Organize 組織的方法;PARA 也是四個英文單字的首字母,分別是 Projects 專案、Areas 領域、Resources 資源、Archives 檔案庫。
如果這個資訊對「目前」的、「短期」的專案(工作、婚禮、廚房整修等)有用處,把它放到 Projects;這個資訊是我想要「長期」發展的目標(學習第三語言、網路行銷、寫程式等)就放到 Areas;未來可能有用途,但目前還不是很具體該如何使用的資料(例如未來計畫要開公司,我需要知道公司治理、財務管理方面的知識,或者我夢想去乘坐南極破冰船,但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成行),就可以放到 Resources;上述三大類以外的資料,像是已經完成的專案或者可以擱置的計畫都能放在 Archives 裡,也許哪天可以幫它解凍。
也就是說,每筆資料被策展人精挑細選進來之後,接著就是按照我們腦中的藍圖、路徑,把它們一一擺到適合它們的展位;這跟我下個月要展出的主題有關,放到 Projects、我預計三年後想辦一場規模較大的展覽,放到 Areas、這件作品很有意思但目前沒有任何時間表或者計畫,先收到 Resources、已經展出結束的作品就收到 Archives,也許哪天我會再把它搬出來換個主題重新策展。
這個 PARA 系統不是歸類用的檔案系統,而是規劃用的生產系統;我們在使用 PARA 時,是需要帶有意識地去辨識:我們產出的目的是什麼。所以資訊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像個圖書館管理員辛勤工作,大量蒐集、分類、儲藏這個工作有多耗費精力與時間應該不需要再多加描述了。
策展的價值在於故事
作者 Tiago Forte 告訴我們,在這個資訊流龐大的時代,不要讓自己被這些資訊淹沒了,也不要成為資訊囤積者,而是要成為策展人主動去利用資訊,並且使用這些資訊述說故事,讓這些資訊有價值。我們不需要記住所有的東西,只需要使用一些時間思考這筆資訊對我們的意義與用處,然後展示對你和他人最有價值的內容。
資訊只有被使用時才有價值
蒐集與組織是當下的任務,萃取是為了「未來的自己」。試想一下,如果你存留下來的東西,連幾個月後的自己都懶得看、看不懂,或者又要花幾十分鐘甚至一小時以上去閱讀、理解,你會有動力把這份筆記拿出來看嗎?如果不願意,那麼這份筆記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
因此,我們在整理筆記的時候必須用自己能夠理解的敘事方式來詮釋,心裡想著要推銷給「未來的自己」看,這時候我們就越能夠聚焦於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然後捨棄掉那些沒有幫助的事物。
結論
除了以策展人的角度來看待第二大腦的用途之外,我認為建立第二大腦的過程其實是一種自我省思的過程,我們一方面將外來的資訊重整組織,然後變成自己的知識,另一方面也是在內化形塑未來的自我,我們的思考和行動都是源於自己成長過程所吸取的各種知識和經驗,而這些知識會在未來某個時間成為我們的靈感來源,或者我們的思考、行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