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並非沒有標準,而是有意識地選擇幸福與自由的人生
選擇是現代人的一大難題
這樣選是對的還是錯的?是最好的嗎?會不會有更好的選項我還沒找到?最符合我的利益嗎?還有 C/P 值更高的嗎?這個買了後能不能退貨?這個人是好對象嗎?還是再看看其他人?婚禮要找哪一位婚顧比較好?要讓小孩子去哪間學校?哪一份保單買了不虧?存股要買金融股、權值股還是ETF就好?怎麼我買了不漲,賣了就狂飆?
以上的想法應該很常在我們自己的腦子迴盪,或者聽到身邊的親朋好友在苦惱。怎麼好像我們一直在做選擇,又好像一直找不到最好的選擇?是我們的運氣不好?還是我們其實根本不知道怎麼做出「好的」選擇?
這世界上真的有最好的選擇嗎?或者那只不過是我們的期待?《選擇的弔詭》在 2005 年出版(英文原書)以後,便受到許多電視台和廣播節目的邀約專訪,作者也對這主題進行過上百場的演講,其熱烈討論的程度可想而知,選擇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真的是一件生活中無法逃避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有許多人常陷入不知怎麼選、選了很後悔的狀況。
作者貝瑞.史瓦茲(Barry Schwartz)是現代行為科學及決策心理領域的心理學家,擅長探討過多選擇如何影響我們的滿意度和壓力。本書開頭就點破多數人的幸福假設「三段論」:選擇越多就越自由,越自由就越幸福,真的是必然的嗎?
如果這個三段論是真的,那為何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度與經濟富裕程度了,卻反而更不快樂?焦躁的行為變多、憂鬱症與自殺率上升、生活較之上一代更富裕的青少年們自認壓力與不快樂指數大於父母那一代?
上述的原因可能很複雜,選擇太多是原因之一,因為選擇變多、選擇的自由度變高代表的可能是,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負全責了(不能怪罪父母、宗教、社會逼迫的),要跟別人比來比去的(選得比別人好很爽、結果比別人差會很鬱悶)。
本書就是要分析箇中原因,打破選擇越多越好的迷思,並認為適時限制選項,讓某些事情由事先訂下的規則、原則去決定,只考慮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樣就能空出更多時間去做更重要的事。
選擇變多的缺點
本書中提到選擇過多的諸多缺點包括:
- 逃避選擇 當人們面對的選擇多到連自己都負荷不了的時候,就會當機陷入「決策癱瘓」,這時往往會出現逃避的心態,傾向延後做決定、壓在最後一刻做決定,甚至隨便做決定或乾脆聽天由命。
- 機會成本提高 想要做出最好的決定就要花時間和心力進行分析、比較,選項越多所需要分析的時間就越多,人們只專注在如何做出最好的選擇,而忽略了做其他事情的「時間成本」
- 引發負面情緒 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決定都有可能讓人們陷入糾結,並且感覺不愉快,而越重大的決定越有可能引發負面的情緒;有研究進一步證明,負面情緒會降低決策的品質。如果最後的結果不如預期,就會引發更多負面情緒,讓人更後悔。
- 適應效應 人類的適應力比你我想像地還要強大,無論好的壞的,只有在發生的那一瞬間強烈地衝擊我們的感受,接著會逐漸趨緩到與一般人無異。而這種適應力會淡化我們的快樂,即「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ion)」,讓這個愉悅的體驗回到原點,然後我們又要追求更多的新鮮感。
- 社會比較 要怎麼知道自己做的選擇是好是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看別人選什麼,然後跟著選,或者想辦法得到比別人更好的結果。如果選的比別人好,愉悅指數就會上升,如果你的選擇以客觀事實來說是好的,但是沒有比別人好,主觀的感受也會不開心。現代的社會和科技則強化了這種比較的行為,例如諸多的社群網站。
- 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能夠自由選擇的背後意義是,自己要承擔更多的責任,如果失敗了也只能怪自己,然而,我們未必有足夠的專業與智慧讓幫助我們做出選擇。例如病人或家屬決定要進行何種醫療行為,學生與家長選擇未來的學校和科系。這意味著我們要自行承擔更多失敗的責任,尤其是對未來的人生影響愈大時,我們的壓力會跟著提高。
古早的時代,有很多選擇都是「預設的」,經濟階級、職業、宗教、婚姻,到了現代這些都可以選擇,選擇的數量變得很多,自由度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與之而來的是選擇的壓力也變得很龐大。選擇變多沒有讓人感覺更好,有兩種解釋:
- 對選擇和控制的期待變高了
- 更多選擇不代表擁有更多掌控權
總結來說,選項變多反而會讓我們無所適從,不知道怎麼選,或者沒有足夠的專業與智慧幫助我們做出判斷,越是想要做出最好的決定就越會提高心理的壓力,壓力一旦升高就有可能引發負面情緒與逃避選擇的行為,從而降低決策品質或者不做決定,假如結果不甚理想,這時候別人的結果又比我們好,我們就會出現更強烈的後悔與不滿。
最大化者 vs. 知足者
Barry Schwartz 在書中將人們的選擇取向分成兩大類別,最大化者與知足者。
最大化者:要最好的、C/P 值最高的。
知足者:符合自己的標準,夠好就可以接受了,不擔心還會出現更好的選擇。
客觀來說,最大化者的選擇與成就相對地比較好,在最大化者眼中,知足者是一群滿足於平庸選擇的人;然而研究發現,在主觀層面上,最大化者卻對自己感到比較不滿意。
最大化者由於只接受最好的選擇,所以會花大量的時間進行分析研究和比較,這期間的所有機會成本(包括時間和金錢)被耗費佔用,以至於耽擱其他重要的事情有可能被忽略。就算最大化者已經做出決定了,目光仍有可能會不斷搜尋是不是有先前錯過的機會,反覆地確定現在擁有的是最好的,一旦出現比手中更好的選擇就會出現不滿與後悔的情緒。
書中所說的最大化者和知足者指的是「心態」方面,而不是某種指標。知足者不是沒有標準、不會比較,而是符合他們的標準就會滿足,並且停止比較,心態上也比較快樂;最大化者則相反,最大化者比較無法感受正面事物,容易陷入愛比較、不滿意現狀、後悔等負面心態。
作者在書中有提供一份量表,總共有十三題,有興趣的人可以找書來測試看看自己偏向哪一種選擇取向。同時,作者有提到,人們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大化者,有些事物他們可能不那麼在意,但是在特定領域則追求最大化,甚至是「情非得已」,尤其是在現實層面當中,要跟別人競爭「稀缺」的事物,例如要考上哈佛這種名校可不是夠好就好,你要比其他競爭者更優秀才行。
現代的社會選擇數量變得很多,光是一條牛仔褲就可以從剪裁、樣式、材質、顏色等各種款式讓人挑選,作者認為選擇數量變多可能會讓人變成最大化者,不過身為研究者比較嚴謹,這種說法都還停留在猜測,目前沒有更多的證據支持這樣的假設。
想活得更自由幸福,就要學會選擇
作者根據前面章節的探討,在《選擇的弔詭》書中的最後也提出了幾項建議,包括:反思對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決定何時做選擇、不要太在意機會成本、減少社會比較、控制過高的期望、學會感激和知足。
以上這些建議其實都是息息相關的,過於在意別人,只不過徒增比較的心理,在意這些事情就容易連不重要的成本也斤斤計較,並且對事物有過高甚至不切實際的期望,就算客觀結果很好,但凡比預期的效果比實際狀況差,就會引發失望的心情。比輸了很不愉快,比贏了也只是那一瞬間的快感,然後陷入更深的比較漩渦裡。
我認為書中提到的一個概念「二級決定」,也就是決定何時該做選擇很有意思。不是任何事情都值得我們傷腦筋,買個幾百元的東西也糾結大半天的話,會讓我們的生活陷入混亂。事先訂下規則或原則,有點像是自動化的概念,「只決定真正重要的事情」,吃什麼、穿什麼、去哪裡度假不太可能比你的職涯規劃、小孩子就學、父母的健康等問題重要。刻意減少選擇的數量可以大量減少心力耗費。
最後,我認為本書對我最大的啟發是,選擇當一個「知足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Herbert Simon 在 1950年代就提出「知足」的概念,他認為考量到做選擇時所需要耗費的所有成本,知足才能帶來最大化效益的策略。有意識地感激自己做的選擇與擁有的事物、正面的體驗,負面的事情則以平常心看待,人生就會輕鬆許多。
一個人學會在重要的事情上做出正確選擇,並且放下無關緊要的事,不再耗費心力,才能獲得最大的自由 — Barry Schwar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