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是一種智慧
前言
從書名《逆思維》來看,本書應該是要講反向思考,但是原文書名「Think Again」是指再想想,這兩者乍看之下很相似,但是實際上仍然有點差異。光看書名會讓人誤解這是一本教導反向思考的工具書,實際閱讀之後才發現這不是工具書,而是要傳達思維模式的調整。
反向思考比較像是刻意從相反的角度來審視問題的方法,例如刻意思考:「假如我是錯的,那會怎麼樣?」、「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怎麼做?」,這是一種策略,或者方法。
Think Again 再想想是一個比較廣義的概念,指的是重新審視自己的觀點、假設或者決策,用一種開放的心態,接納新的思維並且隨時修正自己的看法。這比較偏向作者 Adam Grant 透過本書傳達的概念。
這本書運用大量的心理學和科學研究,透過説故事的方式把複雜的心理與行為模式轉化為容易理解的觀點,幫助讀者重新審視自己的思考方式,並且傳達本書的重點:「保持心態開放與謙遜」。
打破侷限個人思維的框架
當我們進行思考的時候,能夠運用的工具無非來自於我們學習到的知識、經驗、社會的常識、個人習慣、文化、宗教、意識形態、信念等,然而這些工具也有可能反過來成為我們思考的阻礙,也就是我們的盲點。想要跳脫我們思維的盲點,可以怎麼做呢?
書中雖然沒有提到這個概念,但我認為作者 Adam Grant 透過《逆思維》這本書傳達的概念主要可以分成以下三類:
① 「真」:進入科學家模式尋求真相
科學家模式就是像一個科學家一樣思考和行動,當科學家遇到一個課題的時候,通常是帶著疑惑和好奇的眼光想要一探究竟,因著這份好奇心和探知慾想要了解更多,而不是武斷地認為「這個現象就是因為某某因素所造成的」、「絕對是這樣沒有錯」。
科學家通常也會保持積極與開放的心態,對眼前的課題進行大膽的假設,並且小心地推論與驗證,如果發現自己的假設錯誤,就大方承認錯誤,並且著手修正,然後再次根據證據進行假設、推論和驗證,重複這個循環直到沒有更好的答案為止。
以上的過程都是保持開放與理性的態度,基於事實和證據來驗證,不預設立場也沒有答案,不被自身成長的文化背景、社會常識、個人信念或意識形態所影響。
② 「善」:透過對話與合作理解他人
這裡的「善」不是指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如何更好地理解對方,並且合作」。
當對方的想法跟我們完全不同,尤其是對方的觀點已經侵犯到我們的個人信念時,我們會出現一種防禦,甚至反擊的心態來保護自己,這是天性。但有沒有其他的可能使我們和對方擁有共同點?
想要避開陷入「攻擊 – 防禦」的惡性循環,我們要放棄想要說服對方、強迫對方認同的念頭,因為對方也會不甘示弱地想說服我們。作者認為,我們應該學習「聆聽,並且用提問取代說服」。沒人喜歡聽別人滔滔不絕地宣揚他有多厲害,並且攻擊我們有多不堪,一旦發生這種情況,我們的內心會立刻升起一種保護心態,建立起敵對的局面。
我們都喜歡別人聽自己說話,被人理解。因此,當彼此的理念發生衝突時,不是急於證明自己是對的,而是先聽聽對方的想法,大方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並且向對方提問,讓對方解釋,這同時是讓對方得到進一步思考的機會。
「善」是聆聽與理解,是真誠地想化解與對方的衝突並且找出共同點。
③ 「美」:保持謙遜與不斷成長得來的智慧
「美」不像真和善那樣有明顯的呈現,這更像是一個不斷成長與學習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抱持著開放的角度探索所有的可能性,我們用謙遜的心態接納與我們不同的觀點,我們大方地承認自己不知道什麼,就如同本書的副標題: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知道你不知道什麼。
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蘇格拉底對於智慧的看法,後人為他做出簡短的摘要:「I know that I know nothing(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謙遜的,他們會保持開放和學習的態度不斷檢視自己的知識,並且大方承認自己的無知,樂於更新修正自己的觀點。
結論
閱讀《逆思維》之後,我從「真、善、美」的角度來理解思維的可能性與智慧的本質。「真」 來自於科學家探索真相的動機,透過假設、驗證與修正來接近真相;「善」則透過聆聽和理解的精神,尋求開放的對話來促進合作;「善」是謙遜,承認自己所知有限,並且願意不斷學習與改變,這種思想本身就是展現智慧之美。
真正的智慧不是執著於已知,而是擁抱「未知」。這是我認為《逆思維》要提倡的思考方式。